张胜军:中国还是“礼仪之邦”吗

2013年01月11日07:15  环球时报

  张胜军

  北京冬日的一个上午,我来到国子监孔庙,参加一项祭孔活动。从国子监牌坊下车,不久便看到国子监中学,对面就是孔庙。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,历明清两朝,一直是中央官学所在地。

  信步入园后,首先看到的是孔子塑像,据说是孔子行教的形象。园子很有气派,拱桥、碑林、殿堂依次排开,参天翠柏更增添肃穆之气。活动中有一司仪,带领大家穿上汉服排练。此番祭孔仪式名为“释菜之礼”,司仪称此礼沿用汉人明礼,去夷狄之俗,复华夏正宗。随在队伍中依次进入,见孔子神位,揖拜而跪,凡四次,恭退而出。

  礼毕,司仪问我身着汉服有何感受,我笑答有“穿越”之感。其实,峨冠博带的汉服和谦恭肃雅的礼俗只是表面的形式,我更加感慨的是圣人的用心。圣人当年所处的时代虽未身居乱邦,却礼崩乐坏,官员尸位素餐、蝇营狗苟,人民行为放诞乖戾,随性顽劣。如何教化百官众民?内心焦灼的孔子提出复兴周礼,其用意岂不正是为了教化万民收束身心、敬天畏地?

  站在大成宝殿上,想到华夏悠悠千载,不正是孔子奠定了读书人的气节吗?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,把自己拉成顶天立地大写的人。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,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及其承载的文化教化力,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人须臾不可离的精神食粮,锻造出中国人独有的品格,并深深融入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灵魂和血脉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儒家思想带给中国人天朝上邦的道德“优越”,并使中国成为闻名遐迩的“礼仪之邦”。

  然而,曾经的“礼仪之邦”在今天已经是徒具其名,教化始民的后代竟一代不如一代,直至一些粗俗鄙陋的游客在海外丢尽中国人颜面。当历史再次把大国之门向中国开放的时候,我们却突然发现,今日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道德优越感。今天的中国要“行大国之道”,难道不应该从“学大人之礼”开始吗?无意间在街旁看到一则广告语“取先天之优势,补后天之不足”,不由又信心百倍起来,滋养中国人千年的儒家精神,不正是可以补今日中国之不足的先天优势吗?▲(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)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
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英媒称薄熙来可能在两会前受审
  • 体育篮协罚单:麦蒂遭禁赛 三裁判共停哨20场
  • 娱乐传周星驰暗损王晶拍烂片再掀口水战
  • 财经企业退休养老金9年人均涨1.7倍超1800元
  • 科技彭博社:入门版iPhone售价或低至99美元
  • 博客方舟子:有人冒充我老师 出租车为何难打
  • 读书2012新浪年度"十大好书"出炉 榜单
  • 教育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 学历越高求职越难
  • 育儿儿子成绩差父亲扒光其上衣-16℃街头罚站